一、学科简介与方向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侧重于应用。全日制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以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培养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校与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学科方向:1.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2.设施农业技术及装备,3.农业信息技术。
 二、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机械技术或农业设施技术或农业信息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习方式
 (一)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3-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二)依照规定享受一定奖助学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超过基本学制的学习期间不再享受各类奖助学金。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公共学位课必修4门,8学分;专业类学位课必修4门,9学分;非学位课须修3门,6学分。必修环节:实践训练6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中英文)  | 
     课时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学位课程  | 
     公共  | 
     1  | 
     英语  | 
     48  | 
     3  | 
     第1学期  |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第1学期  | 
     
  | 
    
    
     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第2学期  | 
     
  | 
    
    
     4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32  | 
     2  | 
     第1学期  | 
     
  | 
    
    
     专业  | 
     5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 
     48  | 
     3  | 
     第1学期  | 
     
  | 
    
    
     6  | 
     农业机械化技术  | 
     32  | 
     2  | 
     第1学期  | 
     
  | 
    
    
     7  |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 
     32  | 
     2  | 
     第1学期  | 
     
  | 
    
    
     8  | 
     试验设计与统计  | 
     32  | 
     2  | 
     第1学期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 业 选 修 ︶  | 
     9  | 
     有限元软件及应用  | 
     32  | 
     2  | 
     第2学期  | 
     
  | 
    
    
     10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 
     32  | 
     2  | 
     第2学期  | 
     
  | 
    
    
     11  | 
     精准农业航空技术与应用  | 
     32  | 
     2  | 
     第2学期  | 
     
  | 
    
    
     12  | 
     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  | 
     32  | 
     2  | 
     第2学期  | 
     
  | 
    
    
     13  | 
     计算机新技术及应用  | 
     32  | 
     2  | 
     第2学期  | 
     
  | 
    
    
     14  | 
     精确农业  | 
     32  | 
     2  | 
     第2学期  | 
     
  | 
    
    
     15  |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 
     32  | 
     2  | 
     第2学期  | 
     
  | 
    
    
     16  | 
     有限元法  | 
     32  | 
     2  | 
     第1学期  | 
     
  | 
    
    
     17  | 
     机械动力学  | 
     32  | 
     2  | 
     第2学期  | 
     
  | 
    
    
     补 修 课 程  | 
     1  | 
     农业机械学  | 
     54  | 
     不计学分  | 
     第1学期  | 
     
  | 
    
    
     2  | 
     
  | 
      | 
     
  | 
     
  | 
    
    
     3  | 
     
  | 
      | 
     
  | 
     
  | 
    
   
  
  
 注意:(1)申请学位的成绩要求为学位课成绩≥70分,非学位课≥60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领域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必须经过考试并取得成绩为及格及以上。
 五、实践环节要求
 形式: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校外实践研究与学位论文研究结合进行,鼓励采用顶岗实践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要求:在学期间的实习实践训练时间不少于6个月,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研究结束后必须提交总结报告,实践基地签署意见。
 考核办法:实践研究结束后,由研究生撰写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指导老师根据实践的效果和总结报告评定实践研究成绩。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实践研究总结报告由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交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存档。
 六、学术活动要求
 参加相关学科学术活动5次以上,本人做正规性报告1次以上,计2学分。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七、文献阅读要求与开题报告
 (一)必读的主要著作
 
  
   
    序号  | 
    书目名称  | 
    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 
   
   
    1  | 
    中国农业工程  | 
    陶鼎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2  | 
    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易中懿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 
   
   
    3  | 
    农业先进仪器设备与方法  | 
    刘瀛弢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  | 
   
   
    4  | 
    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  | 
    陈文等著,科学出版社,2011  | 
   
   
    5  | 
    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机械化  | 
    白人朴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 
   
   
    6  | 
    微小型农业机械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 
    张立彬著,科学出版社,2007  | 
   
   
    7  | 
    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  | 
    赵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 
   
   
    8  |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 
    米尔斯切特著,刘来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9  |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  | 
    刘光堂、梁炳成、刘力等,科学出版社,2008  | 
   
   
    10  |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 
    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 
   
  
 
 (二)必读学术期刊
 Biosystems Engin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AMA-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
 (三)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要求:
 1、要阐明研究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2、阐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
 3、阐明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以及主要创新点;
 4、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初完成,字数不少于3000字。
 开题报告经须有关专家参加的开题报告会审议通过,原件交学院存档。
 八、中期考核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办法遵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中期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具体考核时间由学院自定,但必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九、学位(毕业)论文要求与评阅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信息化等方面问题的能力。硕士生用于论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信息化方面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本学科硕士学位点的两所区外高校的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般至少有3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团队格,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均至少有1位专家来自校外。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
 2、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正式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或省级及以上报刊理论版上至少发表1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包含增刊);或至少取得1件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包括发明专利(通过实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取得登记证书)等。论文必须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或并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太阳成集团为第一署名单位(含导师)。具体按照太阳成集团文件《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取得科研成果规定(修订)》(西大学位〔2018〕2号)的有关要求进行。学位申请者获得学术论文录取通知书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线或正式发表后方可领取学位证书。被录用的学术论文应有编辑部的正式录用函(写明作者姓名和作者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对成果的真实性签署意见。
 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工作须同时进行。
 该培养计划仅适用于2019级硕士研究生。